2017年5月22日—5月26日,2017国际导演大师班(美洲)第二阶段课程圆满结束。秘鲁天主教大学表演艺术系教授、戏剧导演玛丽莎·巴哈尔(Marissa Béjar)教授带领来自全国各院团、高校及我院导演系研究生30余学员,进行了主题为《作为实验室的排练厅:导表演集体合作与戏剧构作》的导演工作坊训练。玛丽莎教授为学员提供了两个文本,一个是德国著名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1929–1995)的剧本《心戏》(Herzstück),另一个是秘鲁儿童文学作家卡洛塔·卡尔瓦洛·德·努涅斯(Carlota Carvallo de Núñez,1909-1980)的寓言童话《奥施塔和精灵》(Oshta el Duende)。
每天上课开始,玛丽莎教授都会带领全体学员进行热身,这些简单的热身练习和游戏,帮助同学们迅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依靠,重心下沉,呼吸自由的创作氛围。同时,玛丽莎教授将全体学员分成五个小组,将《奥施塔和精灵》分为五幕,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幕,在黑匣子室内进行集体创作;而每个小组也必须创作演出一个版本的《心戏》,但演出地点必须选择在上戏校园的任意户外空间。对于时间有限的五天训练来说,这样创作的体量还是比较有压力的,同学们的创造力被这样的挑战激活,跃跃欲试。
玛丽莎教授强调,海纳·穆勒是德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心戏》是他较冷门的作品,充满后现代的艺术风格,而《奥施塔和精灵》尽管是一篇童话,但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完全可以搬上舞台。不同于斯坦尼体系前期的做法,玛丽莎教授的教学贯彻了斯坦尼后期的行动方法,不从分析文本、分析心理出发,而是从文本中寻找行动,在行动中直接生成表演。同时,玛丽莎教授非常重视创作集体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戏剧构作,运用各种元素和材料对文本进行身体表达,视听表达,所以她要求学员们在户外工作《心戏》这个作品,目的就是激发每一个创作者,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文本,同样选择一种完全开放的各种方式,把包括观众在内的所有演出要件运用起来,裹挟进去。在周五晚间的公开展示中,全体学员呈现了五个《心戏》在户外演出的录像片段,以及由五个小组分幕分组创作的五幕剧《奥施塔和精灵》,感叹这样高效的工作的同时,大家也为精彩的演出抱以热烈的掌声!
玛丽莎教授还向学员们推荐了两个便于团队协作的网络工作平台,一个叫Wikispaces(http://www.wikispaces.com),另一个叫PBWorks(http://www.pbworks.com)。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全体创作成员可以群落的方式,将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内容与全体分享,建立一个关于创作过程的“维基百科”,可以说这是网络化时代戏剧构作的另一种集体工作方法。
同时,2017年5月25日上午9:30,作为2017国际导演大师班(美洲)的系列讲座之一,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著名戏剧导演教育家张仲年教授,在红楼黑匣子为导演系全体师生及大师班学员进行了专题为《我们如何培养导演——上戏导演教学的历程与特点》的报告,紧接着由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主持的导演系教学问题公开研讨。张仲年教授是1962年上戏导演系首届本科生,时隔20多年后重建导演系,担任了第二届上戏导演本科班班主任(1985年)。报告回顾了上戏导演教学从1956年戏曲导演的成人教育开始积累经验、培养教师队伍,1962年开办话剧导演本科教育,1988年胡导教授招收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0年张仲年教授招收第一个博士生,2002年开办戏曲导演本科,这几十年来贯穿着不懈探索精神的历程。从戏曲,话剧,电影,电视乃至歌剧,都敢于碰触,上戏导演系都敢于在实践中创造,因为上戏导演系六十年历程的传统就是:勇于开拓,勤于实践,乐于学术,精于教学,严于师德,美于人格。这次报告,凝结了张仲年教授近60年导演教学的精华。
2017国际导演大师班第二阶段的学习结束,学习充满挑战,创作日新又新。5月29日—6月2日,来自阿根廷和厄瓜多尔的著名戏剧导演、演员、剧作家,厄瓜多尔Malayerba剧团联合创始人阿瑞斯蒂德斯·巴尔加斯(Arístides Vargas)和玛丽亚·德·洛萨莉奥·弗朗西斯·埃雷罗(María del Rosario Francés Herrero),将带来主题为《戏剧中的记忆与遗忘》的工作坊,同学们稍事休整,即将迎来新的挑战。(文/何好 图/文颖)
大师班学院汇报片段(一)
大师班学院汇报片段(二)
环境戏剧《心戏》排练现场之一
卢昂老师和玛丽莎老师一起上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