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扎根生活,培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后备军——导演系本科班开展主题“下生活”实践活动

发布者:导演系发布时间:2019-12-10浏览次数:1193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在文艺作品的内容、品质上下功夫,主动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创作出植根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鼓舞人民斗志、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部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殷切期望,导演系各个本科班在近期开展了“不忘初心,扎根生活”的主题“下生活”实践活动。


一年级的同学,于1116日赴苏州同里古镇“下生活”。同学们的专业基础课正在进行表演元素小品的学习,安排此次活动主旨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身边朴实有趣的人和事,为创作搜集素材。全班15位同学大多来自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大家对江南水乡文化还很陌生, 所以此次活动安排了江南水乡古镇同里。

同里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老师同学们一起漫步明清街,游退思园,走三桥,观耕乐堂,王绍鏊纪念馆,坐游船,在小桥边品茶,于大戏台旁听戏,了解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二年级的同学为了更好的完成导演元素事件小品训练的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于1121日来到了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乌镇。

老师在参观的沿途给我们讲了许多戏剧知识,了解到了乌镇演出场所的多。戏剧不仅限于在舞台上,真是人生的戏剧,也是戏剧的人生。同学们还参观了木心美术馆。这里有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先生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而这次看到的是经过慎重挑选后陈列画作一百件左右,手稿五十份左右,件件珍品都在敦促这些在艺术之路上努力前行的学子,勤奋上进。

三年级的同学们一边和海外名师,来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学院的老院长尼古拉斯.巴特老师创排教学剧目《无事生非》,一边奔赴上海市各个高校与师生们座谈,进行田野调查,为接下来的实习剧目《谁偷走了我的睡眠》进行创作素材的积累。

四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正在创排以东北抗联女兵,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为原型的毕业大戏《勋章》。1121日到24日,同学们来到了戏中主人公李敏同志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哈尔滨,进行了为三天两夜的“下生活”。

21日晚间,同学们首先在哈尔滨大剧院参加了俄罗斯青年音乐家达尼亚老师的讲座《一切都是短暂的,但音乐确是永恒的》,了解了苏联时期,电影和戏剧中的音乐特性。22日上午,参观了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对东北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21日晚,在哈尔滨大剧院,观摩了圣彼得堡马尔斯卡亚剧院排演的经典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3日,参观了李敏同志故居,东北抗联精神陈列馆,并进行了创作采风研讨会。同学们从全方位地了解了东北抗联的历史,真切地被东北抗联的精神所感动。开拓了自身的视野,丰富了文化储备。这次圆满的“下生活”活动,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收获。

此次主题实践活动,是导演系践行“三全育人”要求,培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后备军的具体举措。导演系的学生培养,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同学们也纷纷表示,“下生活”,就是要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文艺创作一旦疏离于人民,就会成为无根的漂萍。一部文艺作品,如果没有生活积累,面壁虚构,甚至胡编乱造,这样的创作注定走不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为人民、演人民、导给人民看,真正从内心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在今后的学习创作,导演系的师生一定会继续坚持向人民学习,汲取源自人民、源于生活的养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深入生活,心中装有现实生活的题材,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从而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文、导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