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系卢昂教授论文

发布者:导演系发布时间:2021-12-17浏览次数:862


      《新华文摘》2021年第23期全文转载了我系卢昂教授的论文《巨变时代的冲击与碰撞》,该文原刊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文章原称为《巨变时代的冲击与碰撞——当代中国戏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新华文摘》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是我国最具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文摘类杂志之一。


       该文指出,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源唯一存活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里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如此多样而沉重的问题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中国戏曲进行现代化转型势在必然,认清形势、直面危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应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尽管中国戏曲艺术在当下所面临的可能是历史上最严酷的一次考验,然而浴火之后,它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重生。

卢昂教授多年来注重教学、科研及创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注重民族化与国际化创造性融合。教、研、创互动发展,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领衔上戏“中国表导演学派建设创新团队”及对应的新文科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学校的导表演教学、科研、创作和学科建设水平。

卢昂教授长期研究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他曾多次说过:“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是我一生的课题,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但我一直在努力,在践行,我也相信在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会有很多同道和我一样痴迷于这一求索,因为我耳畔常常会响起梅耶荷德那振聋发聩的世纪宣言:未来戏剧的发展将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结合。”





卢昂 | 巨变时代的冲击与碰撞———当代中国戏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摘要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里,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源唯一存活的中国戏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巨大的。全面来看,中国戏曲在当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2.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3.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4.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由此分析,中国戏曲进行现代化转型势在必然,认清形势、直面危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应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戏曲;传媒时代;当代挑战;现代价值


正文


一、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


    当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传统媒体迅速寻求数字化的突破,并快速蔓延到全世界。至2019年6月,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达38亿,比2018年增长了6%,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1%。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纽带和平台的传媒时代。

伴随着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盛和迅速普及,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处不被传媒所包裹,手机、电脑、微博、微信、抖音成为现代人每日生活的必需,由此决定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及传媒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彰显,其快捷性、便利性、丰富性、高效性、互动性和全息化等特性优势,不仅使它日益对现代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令其成为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网络传媒同时也是锋利的双刃剑,特别是对于中国戏曲这样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形态而言,它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巨大而沉重的。

() 传媒时代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在传媒时代,信息的采集与流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商品的营销与服务等,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运用,达到了空前的快捷和便利。人们通过网络几乎可以实现“四个所有”,即:“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所有形式”的“所有情报”。这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审美方式,而对于中国戏曲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来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空间距离的角度来说,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一切剧场艺术的本体特征之一是现场性,其艺术魅力得以传播和接受的前提是受众自愿完成抵达和离开具体物理空间(剧场)的数次位移。这种空间距离上天然的不便,对于习惯了网络便利的现代人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且所有的艺术样式都会遇到这个挑战,尤其是戏曲这类更加古老的艺术。

第二,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说,在孕育出戏曲艺术的农耕时代,戏园或剧场同时承载了祭祀、社交、娱乐、教化等多重社会功能,人们的文化经验相对单一。进入工业和信息时代后,生产部门的专业化分工不断裂变,新的艺术品种纷纷涌现,文化产品的多样使戏曲艺术不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说,尽管戏曲演出的票价通常不高,但算上路程和时间成本,相较于网络媒体,还是明显高出的。经济成本是广大工薪阶层主动购票观看戏曲演出前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四,从观众认知的角度来说,假如观众对中国戏曲高度程式化的演剧语汇没有基本的认知,欣赏和接受戏曲艺术的难度就相当大。高速发达的传媒使得通俗、流行、娱乐文化更易于被人们所获取和接受,而雅致、严肃、古典的艺术作品,因其晦涩难懂,反而愈发为人们所远离。

第五,从审美冲击的角度来说,传媒时代里信息传播和消耗的速度与资本和利润的套取成正比,快速吸引眼球是现代传媒的重要目标,人们偏好节奏快、色彩艳、内容刺激、形式炫目的艺术样式。而以古典歌舞讲故事的戏曲艺术,相对节奏缓、舞台简、表演诗化、风格古朴,与传媒时代的消费审美大相径庭。

第六,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现代诸多艺术样式充分利用传媒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精心设计各个经营战略环节来吸引受众消费。而戏曲艺术普遍依照传统创作演出模式运行,在营销的各方面都较被动和陈旧,远离了时代,脱离了大众,多在穷乡僻壤中步履艰辛地低价运营。

() 传媒时代的互动性和参与

互联网是全社会共享的网络,它的“终端”是家庭和个人,形成了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点的数字文化系统。借助网络传媒的交互性和用户的主体性,全世界的文化信息如同自来水一般,向个人和家庭定向供应,而这种传输也在同时反向决定社会文化信息的结构和配置。一种真正的群落交互创作形式,正借助数字化信息平台发展起来。

这是一种公众互动参与型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形式,例如网络游戏,就是在信息传媒软硬件不断更新的技术平台上,对现代人参与和互动的欲望和热情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挖掘,而得以产生跨越式发展的。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805万,占网民整体的57.4%;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36亿,较2020年3月增长699万,占手机网民的57.5%2020年上半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94.93亿元,同比增长22.34%;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收约533.62亿元,同比增长36.32%。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现代社会及现代人对于文化参与和互动的整体需求。

传媒时代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强力发展,使文化的传播从我演你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全民参与的互动传播模式变革。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实现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性,是时代发展和人类追求的必然。但当下戏曲创作的重要环节,依然基本延续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常常忽略传媒时代大众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文化需求与自觉。尽管也有一些团队和作品努力探索吸引观众积极参与和互动的艺术实践,但由于理念、技术、人才、方略、渠道、经费等整体条件有限,还无法真正建立一种紧密而有效的双向互动,因而与大众渐行渐远,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落差。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演剧艺术,原本是极重视观众的积极参与的。与戏曲演出同步共创与互动,是真正熟悉和懂得戏曲程式的观众最乐此不疲的享受。他们在看戏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为演员喝彩;很多戏迷往往伴着乐队与台上的演出一起吟唱;每逢闲暇,许多田野民巷总有不少戏迷自发地装扮弹唱,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戏曲原本就是一种完全可以开放给观众积极参与和互动的艺术样式。然而,由于固化的观念、僵化的思维,以及创作和演出机制的束缚,当代戏曲创演长期限于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失去了其原生的双向互动的宝贵品格,这不仅背离了戏曲的传统规律,同时也拉大了戏曲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距离。

() 传媒时代的全息化与导向性

所谓全息化,是指在多媒体环境下,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特效等多类型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例如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社交媒体,除了使用文字表达,软硬件终端还支持大量生动的表情符号、声音符号、动态图像、视频短片、自定义动画符号等多种信息载体,对人体感觉器官进行全面调动,以获得全息的体验,在功能和表现力上具有了极大的超越。

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媒时代的全息化手段对众多既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再定义,比如:进入3D时代的电影电视,可以虚拟试穿的服饰消费,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课堂教学,获得了竞技项目身份的网络游戏,纷纷提供在线看展的全球各大博物馆等。散发着综合性视听审美魅力的全息化催生了这些旧产业里的新样态,激发了巨大的产能,提升了当代人的生活品质和活力。

全息化对于中国戏曲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很多人认为全息化数字技术与中国戏曲完全不相干,故而将全息数字技术应用于戏曲艺术的实验和探索乏人问津。这种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无视,不是一种开放创新的理念,因为这在其他姊妹艺术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2011年,我的一名导演MFA研究生完成了国内首台全息化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创作演出,克服种种技术难关后,观众获得了如梦似幻的新体验,赢得了许多首次观看黄梅戏的年轻人的喜爱。

另一方面,传媒时代技术变革逼真与魔幻的背后,则暗含着一种强力的导向或话语霸权。所谓霸权,就是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在当代,虽然在理论上媒体为每个人提供和保障了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但很大程度上个人言论的效果和意义又被媒体所决定。媒体平台对个体话语的认同和支持与否,决定了个体话语是否能被广泛传播进而产生意义,例如对于广告的传播度,媒体就拥有毫无疑问的话语霸权。

在文化领域,媒体的话语霸权对大众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价值取向,都具有强悍的导向性。文化霸权理论的奠基人葛兰西认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不仅仅依赖经济的和物质的力量,更要依靠说服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阶级的信仰体系并接受他们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念”。

传媒时代的导向性问题,对社会及大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趣味影响深远。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国家文化战略的整体性输出和占领,且拥有现代传媒的强势资本和技术优势,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掌控作用,即强力推行现代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并已取得广泛的受众效果。比尔·盖茨曾言:“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的共享……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全球问题或全球文化,而减少对传统的地区性问题或文化的关心时,也许有些文化就会感到面临着威胁。”这很适合描述浸没在当下传媒时代的文化导向性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国人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越来越无视甚至忽略,且该趋势还在不断扩大。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的媒体不把文化价值导向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威胁将会越发严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这里笔者并不是反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相反,其中许多内容是人类共享的优质财富,如强调个体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推崇科学、民主与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等。但西方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中也有不少消极、腐朽、反人性的成分,比如泛人性论、唯人权主义、过度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这些消极腐朽的思潮已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蔓延滋长了许久,假如我们媒体的文化导向继续不加选择地一味西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将会崩塌,人格将被扭曲,文明传统将会因此彻底葬送。


二、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


互联网打破了地区和国家原初地缘上长期的相互隔绝,彼此日益联系成“地球村”,跨国贸易和金融公司乘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让资本在全球快速流动,实现了全球化。可以说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人类社会便开始了全球化进程。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深度的全球化已经让不同民族、地域和国家的人们原本大相径庭的生存方式越发相似起来,几乎全球所有地区都在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其中尤以中国为甚: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率不超过2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90年代以后,超过25%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美国的技术创新和中国城市化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个关键’。”中国当下的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对8.3亿都市居民生活的改造,更意味着大量农民将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城乡差别急速缩小。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55亿,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必然与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紧密相连。中国戏曲原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产物,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表现现实生活的戏曲现代戏创作,但由于生存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对古老的戏曲艺术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 文化消费的大众化

由于生存方式的趋同,全球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大众化,大众消费与文化本身在资本舞台上的互动越来越亲密无间。自觉追求文化享受和消费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进步,然而文化的批量化生产不应该以降低文化的品位和内涵为代价。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启迪人的智慧、纯化人的心性、修缮人的道德,使人类逐步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品格与境界,即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遗憾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大众化的发展似乎走向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简单的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和通俗文化替代、瓦解、颠覆精英文化、经典文化及古典文化。内容上以娱乐化的简单、轻松、猎奇与怪异替代庄重、谨严、隽永与深刻;形式上以强悍、炫目、多彩、跳动的视听刺激颠覆传统和谐与经典范式,进而刻意解构、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不断追求文化的娱乐性、享乐性与新鲜感,并张扬个体利益与欲望的无限宣泄与满足。也许,这是由于我们以前过于强调文化教化和为政治服务,导致文艺作品过于高、大、全,而引起了人们普遍的逆反和敌视,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开放与发展,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进和兴起,却又使我们的文艺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中华民族曾赖以生存的诸多优秀的精神价值被不断瓦解。

中国戏曲艺术自始至终都是积极地弘扬我们民族传统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但在当下却承受着巨大的冲击。2010年,笔者担任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校园戏剧节的评委,其中一台改编自《赵氏孤儿》的名为《孤》的原创剧目,其精良的技术和艺术水准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半部分的故事却被改写为:当赵氏孤儿得知真相后正欲复仇时,其生母突然说出了他不是驸马赵朔之子,而是她与一个宫廷乐师的私生子的惊人真相。

这个令人错愕的颠覆和解构引发了评委们激烈的辩论。有的评委力挺此剧,认为该剧大胆创新;有的评委则完全不认同,认为就算创作者不打算将原著中舍生取义的人性光辉完整地传递和表现出来,也没有充分的理由用“私生子”情节的突转去颠覆原题材的道德主题,让之前所有为之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大义行为一下子变得荒诞不经和滑稽可笑,甚至还透露出暗讽和嘲笑的意味,让人难以接受。结果以否定派仅多出一票,决定不授予该作品优秀作品奖,引发诸多感慨和思索。

近年《赵氏孤儿》多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被改编创作,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曾在2003年的同一演出季中推出两个完全不同的话剧版,这些作品都在开掘“复仇”主题的现代性上做出了尝试。笔者坚持认为,对生命和人性的捍卫与尊重也需放在具体客观的实际环境下来考量,比如与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更多人的生命、人性相比而言,个体总是渺小而有限的,在极端情况下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和利益,个体的牺牲和奉献是高尚的,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是值得肯定的,其中的永恒主题不会也不应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褪色变质。

() 休闲娱乐的普遍化

当代生活中,人们普遍将对休闲娱乐的期待和重视,与身心健康、生命质量、经济收入、家庭幸福、群体观念、社会生产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在周末或大小假日通过国内外度假旅游来追求休闲享受和消费娱乐的快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也借助休闲娱乐化得以滋长,例如过度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至上主义等,它们对于当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中泛娱乐化文化思潮的弥漫和影响尤甚。

1. 泛娱乐化文化思潮的表现

泛娱乐化文化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传媒为主要载体,以浅薄空洞的内容,粗鄙恶搞、包装噱头的方式,通过夸张的滥情表演,试图麻醉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暂时满足身体快感的文化思潮。著名文化学者鲍宗豪教授将这种泛娱乐文化思潮的特点形象地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 平民化。文化从经典神坛被打到地上,自娱自乐式地随意表达与宣泄。

    (2) 通俗化。将文化、历史、科学等尽可能通俗化、简单化。

    (3) 粉色化。以泛人性化混淆和粉饰善恶差别,以低俗的商业手法颠覆经典。

    (4) 白痴化。以扁平化和肤浅化的手法引观众发笑,博得商业利益。

    (5) 杂耍化。刻意以戏耍和嘲讽的手法颠覆传统,博得商业利益。

    (6) 时尚化。刻意把炫富和奢侈标榜成时尚,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利益。

娱乐的目的在于使人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然而当下的娱乐已经成为大众传媒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为此制造了大量低级趣味的娱乐,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占领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赫胥黎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曾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不是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而是娱乐时代的全面到来。而最早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的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些言论都强烈地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娱乐将全面毁灭文化,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戏曲。

2. 泛娱乐化文化思潮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泛娱乐化文化思潮首先彻底颠覆了中国戏曲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侵蚀了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奋斗史中屡经劫难却始终挺立的不屈、昂扬、牺牲、前行的优秀品质,否定了我们民族忍辱负重、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些始终是中国戏曲着力表现和彰显的内容和价值。其次,中国戏曲的优美之处在于始终追求和创造演剧艺术的和谐、有序、古朴之美,但在当下以商业手段重新解构传统的浪潮冲击下,戏曲竟显得格格不入且不合时宜。第三,由于现代媒体对娱乐文化的大肆传播,当代国人日益习惯、接受、欣赏甚至追捧这种在休闲中宣泄情绪的娱乐文化,而中国戏曲这类不时髦的古典传统艺术却日渐边缘化。

泛娱乐化文化思潮对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破坏性力量,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面临在泛滥的娱乐与狂欢中消亡的危险。狂欢最早由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强调非宗教性、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媒体利用制造噱头、渲染炒作、撩拨欲望、刺激神经等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一系列手段来制造所谓大众娱乐大众的狂欢,已开始改造人们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国民的智力和审美水准,使相当一部分国民的素质越来越走向庸俗。

于是,文化领域“三俗”之风(庸俗、低俗、媚俗)大行其道,一些影视片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忽视审美追求;一些出版物无视文化导向,宣扬享乐和拜金;一些电视媒体一味哗众取宠,为追求收视率不惜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一些网站依靠格调低下的色情暴力,来提升关注度及点击率。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醒过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中华民族面对挫折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时至今日,中华文明以及我们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需要在泛娱乐化中奋起突围。

() 群体消费的奢侈化

奢侈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围,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中国社会的奢侈消费现象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前后开始加剧,根据麦肯锡中国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平均每户家庭支出近8万元购买奢侈品。2012年至2018年间,全球奢侈品市场超过一半的增幅来自于中国,预计至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65%,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增至1.2万亿元人民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中国一方面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境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另一方面,国民性中的虚荣和面子情结,让消费时代的商品及其形象成为巨大的符号,它象征着社会身份和势力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人对于投资文化艺术或公益慈善却始终敬而远之、缺乏热情。根据美国施惠基金会发布的《捐赠美国20202019年慈善事业年度报告》,美国个人、遗赠、基金会和企业在2019年向美国慈善机构捐赠了4496.4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2.4%,虽略低于2017年,但过去三年是有史以来美国国内捐赠总额最高的三年。而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在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9年我国共接收境内外款物捐赠1701.44亿元人民币,其中内地接收款物捐赠1509.44亿元,同比增长4.88%,为历年最高,人均捐赠107.81元,比上年略有增加。

国人对于慈善事业及资助文化艺术较为冷漠,固然有激励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问题(比如许多欧美国家对文化艺术的捐助方都实行免税政策),内在原因还是微妙复杂的国民性,让国人在捐助的人文追求与获取奢侈消费的符号价值之间选择了后者。由于缺少社会投入和资助,戏曲作品的制作相对简陋,价格也相对低廉,长期在低端市场游走,导致受众有限,步履艰难。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呼吁社会理性消费,呼唤国人对文化事业有所关注与投入,同时也需要进行自身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造,努力打造戏曲文化品牌,用精湛优良的制作及高雅卓越的品质和内涵,将其铸就成为独特的、璀璨的文化精品,就如同能乐之于日本,盘索里之于韩国,每日换戏传统之于德国,弗拉明戈舞蹈之于西班牙,假面喜剧之于意大利,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音乐之于奥地利,芭蕾之于俄罗斯,我们盼望着国人能将传统的中国戏曲真正视为展现民族尊严与文明价值的高档产品的那一天。中华民族的强盛与自信,不在于购买了多少奢侈的西方商品,而在于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圣殿的皈依。


三、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


如同其他非西方文化也曾为人类奉献过具有普遍价值的文明成果一样,西方文化追求民主、自由、法制、科学等方面的优秀内容,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财富,值得充分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条件,任何强制推行一元文化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文化霸权主义,有违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一种文化虚无主义和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和趋势逐渐滋长,这对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都是极为不利的。

() 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

冷战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传统殖民主义直接扩张和占领的方式得以终结,西方国家改以一种更为迷人化的方式输出其思想价值、生活方式及文化形态。其特点是以国际金融资本和高科技技术手段为基础,建立以西方意志为主导的新国际经济秩序和市场规则,从而在精神层面控制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构建其理想的世界新秩序。

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力量,以文化输出为手段,完成对世界新的扩张和主宰,此即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尔著名的软实力理论,它是由文化艺术之吸引力、意识形态之感染力、社会制度和规范之控制力等相关因素所构成的一种力量。亨廷顿指出:只有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才会提高自信心和自负感,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于是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将文化创意产业(CCI)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迅速向全世界进行扩张,通过掌握其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以带动全产业链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更加巩固了发达国家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所统计的排名前十榜单中的前八位都是美国公司:苹果,AT&T,康卡斯特(Comcast Corp),微软,迪士尼,Alphabet(谷歌母公司),脸书和亚马逊。然后才是韩国三星和日本索尼。文化创意产业研发费用投入百强中有48家也都是美国公司,其中投入最高的是亚马逊公司,达1068.75亿元人民币;欧美研发投入占比高,加拿大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均值最高,分别为16.73%11.45%。美国入选全球纳税百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占据49席,稳居首位,13个发达国家的文创上市公司纳税均值为20.32亿元人民币。

美国就是凭借其强大的软、硬两大实力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全世界推广,其扩张的速度和地域日益迅捷和广泛。据欧盟下属的欧洲视听观察组织于2016年11月公布的一份名为《欧盟视频点播目录中影视内容的来源以及有关视频点播服务中电影类的可见性》报告统计:在欧盟国家提供的所有28个视频点播目录的共计40986部电影中,欧盟电影占16%(6700部),美国电影占69%(28397部),其他国家电影占14%(5569部),其他欧洲电影占1%(320部)。

而在我们当代的国度里,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文体娱乐,很难不打上西方文化的印痕。例如当下国人对西方节日的热情,往往超越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情感归属和文化特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可以引发国人的热情,而中秋、七夕、重阳、清明却遭受冷遇,由此可见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全方位的。

() 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文化,是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和审美定势。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信仰,以及普遍认同并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生存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魂魄,是支撑一个民族前行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各国需“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强调世界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彼此文化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必要的。

然而,当代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大有将非西方文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全面同化和消解之势,使那里的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日益追逐、崇拜西方文化的模本,越发远离和否定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这种境况在我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下社会流行一个词叫作“OUT”,其内涵就是对于非现代西方化文化范式或生活方式的一种否定,以及对弱势的民族文化进行刻意的边缘化。假如一个人不去星巴克、不看美国大片、不参加圣诞晚会、不能购物消费、不穿戴潮流名牌,都很可能被世人嘲讽为OUT。这种对西方文化不加分辨的全盘接受,甚至让那些腐朽的部分也得以乘机穿上了时髦的外衣招摇过市,加剧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日渐衰落的程度。

世界各地正以西方文化的形态、趣味、范式、标准来重塑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走向以商品和娱乐为主体的民粹文化。资本的全球化推动了这种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进程,也决定了它的本性。这种发展趋势带给世界的影响是深刻和复杂的,一方面它带给诸多民族和地区创新发展的机会,同时更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混乱,使众多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消融、蚕食、异化,而最终被边缘化甚至葬送。

中国文化是人类极其优秀的文明财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笔者认为,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可归结为四大特性: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诗兴精神。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独具匠心的建设性意义。然而,由于当代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以及当代国人的盲从心理,当今社会普遍充溢着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全盘西化的思潮和倾向,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普遍。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占领,民族文化的自卑感日趋严重,民族文化认同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中国戏曲的宝贵价值不只体现在其艺术性上,它更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显性形态和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文明四大特性的彰显,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传承,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1023日写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以及戏曲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戏曲越来越被当代国人所漠视而逐渐陌生化;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修正,包括戏曲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都将出现逐步萎缩和迷失的危险。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戕害,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悲哀的自伐。

() 文化霸权的深层思考

文化霸权最早由葛兰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指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凭借自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优势,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的思想。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扩张,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日裔美国人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就是这一思想的强力表现。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理论的终结,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唯一选择和道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历史终结论将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视为终点和最后的统治形式,因而企图通过文化的渗透和扩张,逐渐改变、影响、消解、颠覆其他国家和民族惯有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最终征服这些国家民众的思想和心灵。美国学者宁柯维奇曾直白地指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


文化问题,从来都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和深层的反思。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说过: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传统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信仰产生叛逆和否定,其后果将是十分可怕的。

以史为鉴,鸦片战争后,我国一度曾出现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殖民化倾向的沦落,至今令人伤痛;当代拉丁美洲地区由于无视自己的国情和民族传统而一味模仿甚至照搬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因此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至今难以自拔;而不少国家和民族则完全走上了依附性的发展道路,最终彻底失去了主权和独立。而全球化的当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和文化冲突非但没有缩小和消弭,反而愈发严重。西方发达国家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不断被迫开放自己的市场,购买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又成为资源消耗和生产密集的“工地”,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抵制一切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与全盘西化、摒弃传统、照搬一切西方文化的殖民主义,都是危害民族和国家的,最终会被人民和时代所彻底抛弃。

我们从来不否定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成分,它们应该被全世界学习和吸纳;同时我们也从来不认为当代西方文明就是可以终结人类历史的最高典范。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总是在不断发展、碰撞、嬗变中前进的,中华文明应该不断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世界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西方文明也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各种文明的优秀成分,不断修正、完善自身。

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粹和道德伦理创造性地进行了概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千百年来,中国戏曲正是以其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生动地演绎、传播着这些优秀的文化品格,其中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价值应该成为世界文明的优秀部分被尊重和体认。

因此,全球化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强势扩张和占领的当代,如何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营养和优长,如何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创新和改造,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彰显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关系中国戏曲兴衰存亡的大问题,也是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根本问题。


四、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 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证,反过来又能动地作用于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十年浩劫之后的新时期,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长5.7%;国民总收入98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根据广州中创研究院的评估结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名义GDP总量来计算,中国在2018年已达到美国的66%,占全球总量的1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载入史册。

然而任何事物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发展和调整,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差异巨大、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其问题的艰巨、复杂和深刻都是空前的。在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时,一些地方政府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唯经济建设论,或片面地强调唯GDP论,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环境急剧破坏,能源过分消耗,高物价高房价,流动人口低保障,商业垄断欺诈,行贿受贿,造假枉法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发展片面强调和追求经济建设的硬实力,而忽视和放松了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一定程度上没有将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方针真正付诸实践。

文化“软实力”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的重大问题,是决定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我们必须对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够充分。各级政府在宏观决策和具体实践过程中,都偏重于经济效益指标,忽略了文化战略的整体规划和思考,导致国民对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认识能力和素养明显欠缺,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面对各种西方文艺思潮和意识形态,我国文化战略与规划明显不足,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一系列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严重破坏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情操中优秀的部分,精神文明建设亟待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

第三,文化产业建设比较滞后。近年来中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甚巨,但对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文化影响却颇微:2017年全球票房前50强的电影中,有12%的影片至少在中国拍摄了一部分内容,而2010年仅有2%;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仅为韩国的1/3,而中国十大顶尖音乐人在全球领先的一个流媒体平台上的订阅总量仅为韩国十大顶尖艺人的3%。相较于欧、美、日、韩这些早在上个世纪中后叶就开始提出文化输出立国战略的国家来说,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实力明显落后。

第四,传统文化严重丢失。面对当今世界多地区文明冲突的乱局,我们应该吸取那些被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美国)蚕食以至丢失自己民族身份的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教训,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守护中华民族可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精神家园。

() 对中国戏曲文化主权的认识

回顾人类历史,每当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强力推行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也必然是建立在全体国民对其自身民族文化主权的全面重视与维护的基础上的。

所谓文化主权,“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将本民族文化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最高和独立的权利和权威……文化主权的认同的文化观念来自于本民族的传统,它并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对外来文化观念的吸收要基于本民族国家的诠释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说明,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主权的放弃,与一个国家遭受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肆虐之后的沦落和牺牲之间,有客观的因果联系。正如荷兰哲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假如我们对此采取无视的态度,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软弱的民族,这个国家就是一个短视的国家,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艺术,必须获得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重新接纳。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戏曲文化主权的维护是无序而孱弱的,以至于当代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偏爱流行娱乐和美国大片,而对于我们民族的戏曲艺术,常常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否定包括流行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的整体感染力,同时也并不认为我们的戏曲艺术完美无缺,相反,中国戏曲自身还需要全面的创新和整合,使之真正通达现代。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好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中华文明的文化主权,而这需要举整个民族和国家之力去认同和推行,否则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局部的补救和改善,而难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提升。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人民大众也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2020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九条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抓住三点:

第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第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尽管任重道远,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加强和调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党及全国各族人民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中华民族曾创造过无数影响世界的文化成就,不会因一个时期的困难而失去宝贵的文化自信。中国戏曲艺术面对当代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如何既充分保持并弘扬其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特性,又能够自觉地去完成并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与创新,使之能够成为真正观照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并被全世界所了解、认知、重视和尊重,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结 语


世界五大文明中硕果仅存的中华文明,在今天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里,正经历着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和碰撞。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源唯一存活至今的中国戏曲,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样而沉重的,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解答之前需先厘清问题,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最后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直面危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中国戏曲需要明确的发展之路。尽管中国戏曲艺术在当下所面临的可能是历史上最严酷的一次考验,然而浴火之后,它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重生。


   (原刊于新华文摘》2021年第23期,已略去参考文献)



                                                                                         图:《新华文摘》

                                                                                         文:导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