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概况
授课教师:章文颖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
教学对象:导演系一年级本科生
使用教材:
1.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马工程教材)
2. 《艺术导论》,王廷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课程类别:院系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艺术专业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目的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特定艺术专业门类、从事艺术实践工作提供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艺术本体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艺术社会学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等七个版块,每个板块结合相应的艺术学理论穿插艺术史知识。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学术汇报为辅,通过七个板块的学习使学生从哲学、美学、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各个角度了解艺术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获得关于艺术学的系统知识、开拓文化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创造的自觉意识。课程通过中外艺术史经典作家作品,中西方艺术理论思想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的的介绍,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深入讲解,自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对学生的艺德规范、人文情怀、国际视野、职业责任、文化传承、思辨研究等素养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艺、又有高尚的思想情操的艺术人才。
二、教学目标:
本教学案例是第二讲《艺术观念》的第三次课程。在经过前两次中西方艺术观念思想史的梳理后,本课在综合对比中西方经典艺术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了在当代中国占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直面学生最熟悉又“陌生”的文艺美学原理,结合鲜活的例证着力讲解我国当代的文艺创作思想的基本立场,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人民立场、文化自信。
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主要论点,及其在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延伸。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研究、理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内涵、分析现实的艺术作品,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自觉把握好创作方向。
(3)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增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坚定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三、课程思政融入的总体思路:
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的重申和解读,拉近马克思主义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原理性批判的深刻意义。进而通过一系列经典的、现实的艺术作品的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核心原理,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特殊的艺术形态,探讨艺术的人民性等问题。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知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1、知识点导入:
(1)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思想史和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问题导入:
直面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什么经历过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运动的低潮,我们今天还要再讲马克思?
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意义三个层面来解释学生的疑虑:
(1)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艺术社会功利论无论从传统还是近代还是当代,在中国都有很深的艺术实践传统。
(2)无论如何,我们身处其中,需要直面,需要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3)马克思对现代性提出了最深刻最到位的批判,而且我们至今仍未跳出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对资本本质和人性异化的本质揭露是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深层问题的诊断。)
3、结合现实案例讲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要内容
如讲解“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这一论点,结合最近美国拍摄的几部热门大片《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和《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为例,说明艺术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很普遍的现象。
马克思的艺术意识形态论,从根本上判定了艺术所具有的政治性,揭穿了艺术超阶级超历史的幻象。
再举布莱希特为例,讲解他的叙述体戏剧的艺术革新实则是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的戏剧艺术变革,具有强烈的革命意义。
4、知识点小结
决定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不是是否在宣传意识形态,而是艺术作品的质量、所宣传的观念的接受度、创作者对此观念自身的信念、艺术体制问题。(破除学生对主旋律题材艺术作品持有的偏见)
第二板块知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发展
1、知识点讲解:
(1)毛泽东文艺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归纳重点:
(1)坚持我国社会会主义文化立场的底线。(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为人民而作)
(2)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3)团结人民的意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和当代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对比)
(4)要有参与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勇气和智慧。
(5)结合时代创新表现。
2、热点事件讨论
2022年暑期,李现、魏大勋、朱亚文主演的年代历史大剧《人生若如初见》上线后突然被紧急下架!
说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立场,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成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我们要自觉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错误思想,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3、进一步讨论究竟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人民性”?这难道真的只是一句口号?
通过正反案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艺术的人民性的含义。
(1)正面案例:齐白石以百姓家寻常之物入画,开拓了国画的题材,他的作品在七八十年代被印在老百姓的脸盆、热水瓶、饭碗上。真正做到了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又如200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批充满百姓真实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
(2)反面案例:一些宣扬消费、奢靡,刺激欲望的商业制作,早已远离了人民,甚至站在了人民的反面。
4、组织讨论:
为什么今年寒假期间播映的动画片《中国奇谭》的小猪妖能戳中观众泪点?
说明:《中国奇谭》取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怪小说,采用当代年轻人感兴趣的动画形式,且画风颇具个性。《小妖怪的夏天》用看似荒诞的妖怪的故事,影射了当代职场中的种种无奈的现实,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幽默地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的艰辛和难以言明的辛酸,同时又始终抱有对生活的热忱和努力奋斗的信念,特别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这就是在新的时代,用新的形式,创作的具有人民性的艺术作品的一个例子。
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较之其它的中西方艺术本质观更具有现代性、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也契合了我们中国传统积淀和现代历史的进程。在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的基本原理仍然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工作有过很多重要表述,我们应该要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重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宗旨,自觉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错误思想,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四、教学总结
本课的理论原理比较枯燥,且学生容易会以为是政治宣教而起抵触情绪。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问题在当下并不是说得太多,而是有效的讲解太少,它的实际价值和重要意义被我们大多数人严重低估。教师在行课的过程中,要深入简出地讲明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和当代意义,再结合大量鲜活的例证来论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现实性和科学性。本节课通过案例解读和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发现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他们既重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重新领悟了自己身处的现实生活,行课效果良好。
「课程主讲教师:章文颖」
文学博士,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戏剧美学、艺术理论。
在《文艺理论研究》《戏剧艺术》《中国美学研究》《美学与艺术评论》《中外文化与文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美育学刊》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艺术中直观永恒的绝对——谢林美学思想研究》和《遇见表演艺术》;曾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资助和面上一等资助。目前主持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和1项上海市级课题,同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论文《毕希纳<沃伊采克>的多维批判意蕴及其剧场呈现》获田汉戏剧评论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