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导论”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导演系何好副教授带来的“情绪记忆的四个心理学维度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美国方法派”,在上戏红楼201教室举行,讲座由导演系系主任卢昂教授主持。
“情绪记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斯坦尼理论中激发演员真情实感的具体操作方法。何好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分别从四个维度,详尽阐述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情绪记忆在心理学范畴内所历经的种种改造、演进、对峙和发展。
何好老师的讲座,以历史的脉络为时间纵轴,以心理学的维度为空间横轴,抓住纵横之间关键性的交汇时刻,紧紧围绕主题同步向前演进和论述,使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首先,对演员表演时真情实感的追求,是斯坦尼体系大旗上的图腾,而情绪记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激发演员真情实感的具体操作方法;其次,情绪记忆是斯坦尼体系最具争议的方法和理论,故而从上世纪初至今,情绪记忆被数次改造和演绎,其中美国方法派的活动和介入尤为关键,其成员们的态度大相径庭,表演理念南辕北辙,创造的技法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水火不容,皆因这直接关系到演员表演时真情实感的来源及其所谓的科学依据;最后我们看到,情绪记忆在20世纪的戏剧及表演艺术史上,展开了一场心理学范畴内的多维度演进,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排练厅,到纽约的美国实验剧院,再到以同仁剧团艺术家群体为代表的美国方法派,它历经了四次心理学维度上的演变,分别是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条件反射和行为主义。
何好老师从自身的戏剧艺术创作实践和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以大量的一手原典文献为扎实的研究参照,在努力还原历史客观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开始,情绪记忆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排练中的实际问题,斯坦尼对待它的态度,与其他所有属于“体系”的元素一样,是实用的,而非科学的,故而可依此赋予情绪记忆将实验心理学维度引入戏剧实践的纯粹性。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赋予了情绪记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维度,但这也使他愈发陷入演员内外部二元对立的矛盾而无法解决。李·斯特拉斯伯格让演员通过纯粹的感官记忆唤起从前个人真实经历过的情绪,从而对戏中角色相类似的情绪进行替代,影响了全世界的舞台和影视表演,但他在一些俄文原著的术语翻译和理解上犯了决定性错误,导致他误解斯坦尼体系是闭锁的单维度状态,并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生理学发现以心理学理论贯彻进戏剧表演实践中;然而条件反射作为情绪记忆的第三个心理学维度,拥有可然性,却不具必然性——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演员靠着回忆过去并尝试对其进行重新体验确实可以完成角色的塑造,但这个路径显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客观事实的全部。
讲座过程中和最后,同学们与何好老师展开了学术讨论与问答。何老师表示自己的观点更倾向于认同情绪记忆的第四个心理学维度,即以斯黛拉·阿德勒和桑福德·迈斯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因为它展现出斯坦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多维度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永远都是对人类的创造力进行解放并使之发扬光大,而不是冠之以任何科学名称的教条来区分对错,这证明斯坦尼体系完全有能力跳出牛顿主义的数学世界观,跟随量子理论所揭示的不确定宇宙模型去展现更加多元的自我演进,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方法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情绪记忆问题上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有效继承。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的学习心得是,何好老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为情绪记忆立体地搭建了心理学模型,对美国方法派表演理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分析、批评和研究,揭示出情绪记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本质,论证了美国方法派的戏剧表演理论必须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期“身体动作方法”的框架内才可以闭合。何好老师也鼓励每位同学都要勇于探索与尝试,唯有发挥自身有机天性的创造,并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并践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