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部名为《万能机器人》的剧本横空出世。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为该剧创造了“机器人”(robot)一词,从此这个词便约定俗成地使用开来。
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21级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在主讲老师、班主任常佩婷老师的带领下,将这出剧目搬上了舞台。此次演出系2021级导演系和舞美系毕业大戏,还特别邀请表演系、继续教育学院、创意学院等院系师生共同参与,并得到学校演艺中心的大力支持。
演出采用创新的舞台设计和表现手法,下沉式椭圆形包围舞台,带给观众沉浸式观剧体验。
灯光设计以蓝绿为主,模拟机器人工厂的特征,服装造型既具上世纪80年代的特点,又有未来感。
机器人制造、未来世界景象的多媒体设计,音效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增强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罗素姆机器人工厂之中,切身感受剧情的发展与张力。
剧中的机器人角色并非简单的机械构造,而被赋予了“灵魂”与“使命”。它们最初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服务人类,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高效精准助力人类社会的运转。然而,随着剧情推进,机器人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它们开始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产生深刻的质疑和思考。
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反映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未知变数,更深入探讨了人性、自由、奴役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从机器人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的秩序与价值观,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遐想空间。
此次导演系选择《万能机器人》作为毕业大戏演出并提出未来复古主义的设计概念,既对经典戏剧的深情致敬与传承延续,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未来戏剧(学)探索的一次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以来,上海戏剧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话语、科艺融合、国际影响、首创首发”的学科建设方向。在这一学科建设方向的引领下,上海戏剧学院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建设“未来戏剧(学)”的目标。
《万能机器人》故事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等问题展开探讨,引发了观众的讨论与思考的同时,契合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热点与趋势。演出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元素与创新理念。导演与演员们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精心雕琢的舞台布局以及恰到好处的现代科技融入,构建起一座连接百年历史的艺术桥梁。
回溯过去,探索未来。百年经典戏剧作品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更加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带领着创作者与观众共同探索关于人性、社会与未来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