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 “绘蓝图”|延安路导演青年先锋队优秀成员风采展示——王浩哲

发布者:导演系发布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10

本期人物:王浩哲

导演系2022级戏剧导演艺术创作硕士研究生

导演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班班长


一、戏剧创作:让经典绽放新光

王浩哲同学本科、硕士均就读于上戏导演系,自入校以来,他脚踏实地、潜心创作。在专业学习上,他勤奋刻苦,专业课绩点名列前茅,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积极践行导演系融贯中西、勇于创新的教学理念,用作品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坚持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解读国外经典。

研一,在卢昂教授、何好副教授的带领下,王浩哲担任导演与改编作者,携手导演系 2022 级全体 MFA 研究生,将俄国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搬上舞台,并先后参加第六届金砖国家戏剧院校国际戏剧节“一带一路” 国家传统表演展演,还受莫斯科电影学院邀请在第 43 届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并荣获 “深入了解俄罗斯经典作品世界奖”、代表学校申报“银鸽奖”。俄罗斯国立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叶莲娜・玛卡尔教授盛赞,中国版《卡拉马佐夫兄弟》叙事结构完整、导演风格统一,人物塑造极为成功。

研二在研究生中期作品上,王浩哲同学又将目光投向曹禺先生的经典剧本《原野》。他大胆改编,探索中国经典剧作新呈现方式。舞台上,大量民俗元素融入视听,建立起自然、不规则的东方审美风格。通过重新定位人物内在情境,挖掘真实“人” 的心理,唤醒现代人对 “心灵危机” 的重视,力求用质朴而魅力十足的舞台呈现富有现代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经典故事。

研三,在毕业创作题材选择上,王浩哲回归本源,将亲人真实经历与中国民间传说结合,导演了原创话剧《我在儿童节的早晨逃离了时间》。该剧讲述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奶奶临终前幻想世界的故事,团队在工作坊阶段分享诸多民间传说,如《收集月光的人》等,并将其融入创作,构建中国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群体记忆世界。此前,他参与创作的手语剧场作品《哈姆雷特机器》,也关注聋人的内在表达。

在校园之外的实践学习领域,王浩哲也跟随导师周可老师进行了一系列作品的排演,颇受好评。他作为演员参演了周可老师导演的《邬达克》,该作获得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作为执行导演参与了沉浸式互动影音剧《永生之后》,以及《初步举证》《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等。另外,王浩哲还曾跟随跟随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远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进行大型原创话剧《树魂》的首轮公开演出,并在其中作为舞台技术执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社会服务:戏剧点亮社区与校园

王浩哲深知戏剧艺术不仅在舞台,更应走进大众生活。作为延安路导演青年先锋队的一员,他与成员们先后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和中小学校园,将戏剧与科普、社区文化巧妙融合致力于推动戏剧艺术普及。

作为指导教师,他秉承科艺融合的理念,前往七宝二中排演的《北极的“碳” 息 —— 冰之守护者》将戏剧与科普教育完美结合,在 2024 年上海国际科技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闵行区第十六届学生艺术节戏剧专场课本剧 / 校园剧初中组比赛中获二等奖。此外,他担任总导演策划并执导 2024 年世界气象日上海专场活动暨上海市第二节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启动仪式等项目,提升戏剧作品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尽显戏剧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三、校园活动:党员引领,青春闪耀

在校园里,作为导演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班班长,他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各类校园活动,营造浓厚艺术氛围,实现专业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身为中共党员王浩哲积极投身党团建设,踊跃参加组织生活在五四晚会、微党课展演等活动中发光发热。如他曾在“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纪念五四运动104周年主题活动”中,作为导演系时代新人宣讲团的一员,展演了微团课《奋斗新青年》,并在其中饰演排雷英雄杜富国。





2022 年,在上海戏剧学院 “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团员青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演讲比赛中,他荣获二等奖。同时,王浩哲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素养,作为成员,两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两次均获得了全国铜奖、上海赛区金奖的好成绩。 

 


王浩哲同学在戏剧创作、社会服务、校园活动等多方面展现丰富的能力素养与优良的品格,他以青春之我逐梦戏剧舞台,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