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上午,“导论”系列讲座《细读经典,心读经典》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2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剧理论家、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栋霖主讲,由导演系副教授、理论教研室主任章文颖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朱栋霖教授强调了戏剧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的话剧舞台上,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解读层出不穷,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而什么样的作品只能成为过眼云烟?以这几个问题作为引入,朱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朱教授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了经典的意义。经典,是天才作家智慧的独特呈现,是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探索,是超越时代,超越个别,从而进入永恒的思考。经典也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占用一定长度的文化,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经典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经典召唤着读者的理解与沟通,也在新的解读中不断绽放新的含义。因此,编剧和导演选择经典作品,一方面是从中获得积淀,一方面则是能够借助经典的结构,展露自我对人生的解读和思考,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和意义。
随后,朱教授谈到,任何改编都是一种阐释,需要自己的投入和心灵的绽放。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为话剧,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实践。这要求创作者抛开前人经验与思维定势,从“心”出发,重新解读经典。譬如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当时将《水浒传》、《西厢记》视为“诲淫诲盗”的环境下,摈弃世俗的偏见,坚持自己对《西厢记》的见解,提出了“六才子书”说,并将《西厢记》列为其中之一。
最后,朱教授为大家展现“经典的N种读法”,从道具线索这一角度,以《红楼梦》中手帕之于宝黛和小红贾芸、金麒麟之于贾宝玉和史湘云,展现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力。此外,朱教授还从曹雪芹本人的生平索隐,挖掘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讲座的尾声,朱教授以《雷雨》为例,展现出不同学者对其主题解读的变化和探索,并带大家观看了自己2010年所做的《雷雨》评弹改编,两位评弹演员绘声绘色地演绎繁漪和周萍之间的复杂的情感纠葛,引起了同学们对传统艺术的强烈兴趣,启发了导演系学生的创作新思路。
朱教授强调,导演的创作和经典作品的话剧改编中,文学性依旧是不可动摇的核心,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作品内在的戏剧性和对生活本质、人性真实的揭示。
章文颖老师向朱栋霖教授致以诚挚感谢,她总结道:“朱教授的分享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无论戏剧形式如何创新,‘回到文学的灵魂,文学的引领,文学性依然是核心’ 。”在当下多元艺术形态碰撞的时代,文学性不仅是戏剧作品的根基,更是引起共鸣、触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文/图 李苏楠 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