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话剧院之一,它以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标杆,被誉为“中国话剧的殿堂”,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宝贵的教学实践基地。2025年7月,尹悦蓉书记带领导演系6名同学走进北京人艺,展开了为期4天密集而充实的访学之旅。听课、交流、观摩...从排练厅到后台,从理论课堂到舞台实践,师生们以“沉浸式学习”触摸中国话剧的脉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领略北京人艺的学者精神与艺术风貌。
行前筹备,满怀期待
6月16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召开行前准备会。尹悦蓉书记详细介绍了上戏与北京人艺的深厚合作渊源,强调了此次研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实践意义。教务处朱志钰老师结合自身考察经验,生动阐释了南北戏剧对话的艺术价值。会上,同学们主动承担起影像记录、资料整理等工作,老师们则对行程细节、学习重点进行了周密安排。充分的准备让师生们以最佳状态迎接这次难得的艺术研学之旅。
深入学习,收获满满
7月1日,刚完成期末汇报的五名导演系本科学子踏上北上的列车,只为赶上孙璐璐老师下午两点的“人物造型设计课”。孙璐璐老师以人艺经典剧目为例,从“角色塑造”“化妆理念”“表演适配”三个维度,生动解析了舞台形象设计的精髓。她透露,人艺演员大多亲自动手完成妆造,每场演出仅配备两名造型师。这堂课不仅刷新了同学们对舞台造型的认知,更让人深刻体会到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
![]() | ![]() | ![]() |
![]() | ![]() | ![]() |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在尹悦蓉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展示话剧艺术的专业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人艺经典剧目的剧本、排练手册、演员日记、舞台场景模型等珍贵资料。一页页手稿、一件件道具、一张张剧照,都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舞台经验。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艺术巡礼,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课。
![]() | ![]() | ![]() |
![]() | ![]() | ![]() |
7月2日,北京人艺创作室主任、青年导演闫锐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创作分享。他从剧院的历史传统谈到正在推进的“经典剧目恢复计划”,以正在复排的《骆驼祥子》为例,阐释了自己对传承与创新的理解。闫锐强调:“要抓住生活的‘毛边儿’,把握行业的‘弧度’,只有深入体察人情世故,才能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师生们还有幸观摩了《骆驼祥子》的排练,近距离见证了闫锐的导演艺术:从青年演员细腻的表演,到各部门默契的配合,再到导演精准的点评指导,每一个环节都生动诠释了“把戏排鲜活”的创作理念。
![]() | ![]() | ![]() |
下午,北京人艺演员、导演濮存昕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大师课。作为一名活跃在北京人艺戏剧舞台上四十余载的表演艺术家,他分享了许多深刻的舞台智慧:“节奏就是关系”“让角色支配我”“学识赋予生命控制力”……从表演技法到艺术哲学,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互动环节,他耐心解答每个问题,用亲身经历诠释艺术真谛。晚上,师生们观摩了濮存昕老师导演的作品《海鸥》的首演,演员们饱含深情,将一出诗意悲悯的契诃夫喜剧呈现在曹禺剧场中,同学们看完讨论不断,收获满满。
![]() | ![]() | ![]() |
7月3日,北京人艺副院长、导演唐烨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充实的导演实践课。她强调了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艺术精神传统,系统性地讲解了导演工作的核心要领。从人物积累方法到生活观察技巧,从剧本分析视角到表演艺术鉴别标准,再到人物塑造方法论,唐导以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为例,将导演艺术的精髓娓娓道来。这堂课不仅传授了专业技能,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北京人艺代代相传的艺术追求。
下午,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老师的表演大师课拉开序幕。他矫健的身姿和饱满的热情瞬间点燃了整个课堂。在专业发声训练环节,冯远征老师亲自示范了北京人艺独特的训练方法,并逐一为同学们调整发声状态。随后的独白指导环节尤为精彩。他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既引导同学们互相点评,又精准指出每个表演中的关键问题。他针对不同独白设计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法,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的表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更加真实、自然,更具感染力。课程尾声,冯远征老师分享了他的艺术信条:“表演艺术的核心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要永远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对真诚的相信,对生活的观察,对完美的追求。”这堂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大师课,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专业的表演技巧,更深刻理解了“艺无止境”的真谛。
![]() | ![]() | ![]() |
7月4日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导演作品分析课。人艺创作室的三位资深老师在课前已对每份作品都进行了细致批注,课堂上,唐烨导演与同学们展开深度对话,通过“作品展示—导演阐述—专家点评—互动探讨”的完整流程,为每个作品把脉问诊。唐导的指导既有宏观的艺术视野,又具微观的技术剖析。她善于从同学们的作品表象切入,层层深入,直指创作核心问题。在答疑环节,唐导更是以她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同学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断与开方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让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提升创作水平的金钥匙。







感悟分享,未来可期
此次访学之旅在师生们观摩《我爱桃花》彩排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人艺艺术成就的基石在于其对“生活真实”的极致追求与舞台转化的系统性工作方法,具体体现为表演体系中“生活流”的舞台实现、导演工作中扎根生活的系统方法论,以及贯穿始终的“戏比天大”的敬畏精神。
——2024级戏剧导演MA 罗家宇
回到家,一种仍然挥之不去的感受是,北京人艺特别不一样,厚重、踏实、清澈、严谨、笃实...不浮华、不焦躁,就像胡同里老北京的叫卖声一样,悠长、悠长...进入人的内心,进入人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是冯远征院长声音的穿透力,那是多年高强度训练的成果,我们回去也要坚持出早功。
——2024级戏剧影视导演(第二学位) 宋漫玲
戏剧事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北京人艺“戏比天大,传承发展”的精神,我将永远铭记在心。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会时不时想起这几天在北京人艺听到或看到的一切,也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在接下来的排练和创作中。比如,多多“观察生活,积累人物”!
——2023级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郗茜
震撼我的,是演员为了塑造角色自己化妆,是导演改台词前要先询问编剧的意见,是音效老师的全程跟排……人艺像是一座博物馆,展陈着中国老一辈话剧人传下来的精神。日后,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2023级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吕硕
上戏赴人艺访学让我深刻领悟戏比天大的艺术真谛,通过大师指导和经典观摩,提升了专业素养,坚定了艺术追求。回到学校,我也要通过跨院系选修上一堂人物造型设计课。
——2023级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李若菡
我会真实的把“戏比天大”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也很想有机会,能够来到人艺实习或是工作。这次能够接触到各位尊师前辈已经是我的荣幸,再触摸了人艺排演厅满是划痕的木地板后,心中对于“戏比天大”有了具象化。感恩上海戏剧学院对于我们的栽培,同时感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给我们上了这么一节属于戏剧人生的课。
——2023级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陈禹豪
此次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赴北京人艺实践教学基地的访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南北戏剧艺术的产教融合,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传承。从濮存昕、冯远征等艺术家的生命感悟,到唐烨、闫锐等导演的创作智慧;从排练厅里的技艺打磨,到博物馆中的历史回响——人艺“戏比天大”的精神与“学者型剧院”的追求,已悄然融入青年学子的艺术基因。带着对经典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上戏导演系师生将以此次访学为起点,在传承中突破,在对话中生长,为中国戏剧的未来续写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