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爱国主义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导演系教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围绕纪念抗战胜利主题晚会《正义必胜》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会议由教师党支部书记章文颖主持,与会教师纷纷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观演感受,畅所欲言。
姜涛:晚会体现国家意志,艺术表达震撼人心
姜涛老师首先发言,他指出,《正义必胜》不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晚会通过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将东北抗战的艰苦历史与民族情感深度融合,尤其是杨靖宇将军的形象塑造,极具象征意义。他强调,东北人民对抗联英雄的敬仰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历史记忆不应被遗忘。晚会通过真实的历史画面与情感共鸣,唤起了观众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的深刻认同。
卢昂:国家资源强力支持,艺术与政治结合紧密
卢昂老师从晚会的组织层面谈到,此次晚会配合“九三阅兵”,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文化项目,动员了大量资源,体现出强烈的国家立场与战略意图。他认为,晚会不同于一般综艺,其结构完整、人物贯穿、情感递进,具备强烈的戏剧张力。尤其是通过小女孩等贯穿人物的设定,使历史叙事更具情感温度,增强了观众的历史代入感。
石俊:历史表达应更细腻,艺术家责任重大
石俊老师则提出,抗战历史的艺术表达仍有巨大空间。他举例说明,如方志敏、徐海东等许多抗战英雄仍鲜为人知,值得被更多挖掘与呈现。他呼吁,艺术家应承担起历史教育的责任,用更具国际视野与情感深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避免表达方式过于直白,提升作品的思想厚度与感染力。
尹悦蓉:打破刻板印象,主旋律也能打动年轻人
尹悦蓉老师表示,该晚会以舞蹈与戏剧融合、群体造型取代炫技的表达方式,为红色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她特别指出“白桦林”段落通过戏剧化情境而非高难技巧完成情感传递,证明主旋律作品同样能够打动年轻受众。尹老师呼吁教学一线应借此契机,将学生喜爱的“国际系”视野拉回本土,把东北抗联等在地历史资源转化为创作富矿,让红色故事在市场中成为“刚需”,实现历史真实、艺术创新与代际共鸣的多重抵达。
何泽媛:家庭观影激发情感共鸣,历史教育从家庭开始
何泽媛老师分享了她与孩子一同观看晚会的经历。她表示,通过这次观影,原本对主旋律晚会抱有“套路化”预期,但观看后深受感动。她认为,晚会打破了传统主旋律表达方式的刻板印象,通过现代舞台技术、真实情感与青春面孔,成功打动了年轻观众。她强调,这种“正气”与“真实”的偶像形象,对当下青少年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王佳健:技术与人并肩,舞台是综合艺术的表达
王佳健老师指出,晚会舞台将灯光、影像、多媒体等多系统纳入叙事,验证了技术与人融合的必要性。他建议,导演教学应将技术语汇同步纳入课程,引导学生把设备运行转化为可排练、可调整的叙事手段,以培养兼具艺术创意与技术统筹能力的复合型导演人才。
滕明珠:政治性与艺术性融合,专业水准高
滕明珠老师指出,晚会政治表达克制而有力,艺术呈现高度专业。她特别提到,晚会中群像化表达、影像与舞台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她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晚会引导学生关注红色题材,提升创作思想深度。
朱淦麟:归国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感
入党积极分子朱淦麟老师列席会议后,也发表了感言,刚从海外归来的朱老师表示,晚会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历史责任。他认为,海外经历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他强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土壤,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一味追求“国际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
章文颖:民族精神贯穿始终,历史细节打动人心
章文颖老师总结表示,晚会最打动她的是那种“死也不投降”的民族精神。她提到林徽因在李庄时的那句“投江殉国便是”,让她深受震撼。她认为,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前线战士身上,也体现在普通百姓与知识分子中,是中华民族能够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她呼吁教师们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历史成为创作与教育的源头活水。
本次观后感交流会不仅是一次艺术赏析,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导演系党员教师们将以此次晚会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与创作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意识与民族情感的融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文化底蕴、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导演人才。